

向家壩灌區一期工程通水的背后
□四川農村日報全媒體記者 洪瑜
向家壩灌區一期工程核心數據:
年均供水量:17.8億立方米
灌溉面積:500萬畝
惠及人口:754萬人
向家壩灌區一期一步工程大地灣渡槽。王鐵松攝
2月6日,川南宜賓,寒風裹挾著濕潤的水汽撲面而來。上午10時20分許,向家壩北總干渠岷江江底隧洞閘門緩緩升起,一股股清冽的金沙江水如銀龍般奔騰而出,水聲轟鳴震耳。岸邊,歡呼聲與浪濤聲交織成一片?!按謇锏脑S多老人盼了半輩子,終于等到這股‘希望水’!”宜賓市翠屏區思坡鎮心寧村村民王莉心情激動,她所在的村種植水稻常年因缺水減產,如今這種局面終有望改變。
金沙江水破浪來。破浪的背后,不僅標志著向家壩灌區一期一步工程正式投用,更書寫了川南地區“水困”歷史的終章。作為四川省“六橫六縱”骨干水網的“關鍵一橫”,這項工程將徹底改寫川南4市21縣及云南水富市的水資源版圖——未來,17.8億立方米的年均供水量將滋養500萬畝農田,惠及754萬人口。
“千河之省”的“缺水之困”
川南地區面臨發展瓶頸
四川有著“千河之省”的美譽。四川擁有大小河流8000余條,還有8000多座水庫發揮蓄水作用。這些河流、水庫如毛細血管分布全省各地。
乍一看,四川并不缺水,甚至可以說是“水資源大戶”。
那么,四川為何耗資數百億元,全力以赴建設向家壩灌區工程?
“四川不缺水,缺的是留住水的能力?!彼拇ㄊ∷麖d相關負責人坦言,盡管四川年均水資源總量2565億立方米,居全國第二位,但川南丘陵區卻長期面臨“缺水”困局。其背后原因主要有三:河流流經里程較短,缺乏大型湖泊和水庫,降水分布不均。
具體來看,川南地區雖然擁有長江、金沙江、岷江和沱江等大江大河,但這些河流在川南的流經里程較短,且境內缺乏大型湖泊和水庫。夏季強降雨后,洪峰迅速過境,大量水資源匯入長江后流失,且川南多丘陵、盆地,地表徑流容易流失,本地水資源難以儲存利用。加之近年來川南經濟區城鄉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當地對水資源的需求更加強烈,加劇了川南水資源供需矛盾。
以缺水嚴重的內江為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25%和全省的16%。部分村莊甚至需要“借魚塘水灌溉”。2022年夏,記者曾走訪內江市東興區,親眼目睹了缺水的場景:龜裂的稻田深處裂縫有幾指寬,有的農戶為了保證莊稼生產迫不得已向魚塘借水灌溉莊稼。
這種情況在自貢同樣存在。作為全國50個缺水最嚴重城市之一,自貢人均水資源占有率不足全省平均水平的1/5。水,成為制約川南地區鄉村振興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瓶頸。
從藍圖到清流的攻堅之路
“水上長城”造福川南百姓
記者從四川省水利廳獲悉,四川早有向家壩灌區工程的建設構想,但從前由于技術、資金等多方面原因,這一構想始終未能實現。出于川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近年來,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四川水利、發改、財政等多個部門共同努力,向家壩灌區工程終于獲得國家部委批復,實現引金沙江水造福川南。2018年12月,向家壩灌區工程一期一步主體工程正式動工。
從數據來看,向家壩灌區僅是一期工程就涉及川南經濟區的宜賓、自貢、內江、瀘州4市11縣(市、區),總投資157億元。一期工程整體建成后,多年平均供水量8.47億立方米,將極大解決川南地區工程性缺水問題,有效保障254萬人生產生活用水和198萬畝耕地灌溉用水,助力川南經濟區打造全省第二經濟增長極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質量發展。一期工程又分為一期一步工程、一期二步工程實施。
從建設難度看,這條“水上長城”工程需穿越川南丘陵地帶,為施工帶來不小挑戰。“岷江江底1350米隧洞施工中,我們首次在四川水利工程中采用盾構法,隧道頂部距江底最淺僅11米,既保障通航安全,又避免生態破壞。”四川省水利發展集團向家壩公司工程管理部部長石科介紹說。
另外,向家壩灌區一期一步工程瓦房頭渡槽以45米單跨刷新全國簡支預應力梁渡槽紀錄,其設計可抵御8級地震;建設期間,向家壩灌區利用BIM技術全程模擬施工,93項科技創新成果中,12項發明專利、40項新型工法讓輸水損耗率降至5%以下。
建設高峰期,5000余名工人晝夜奮戰。工程技術人員還記得2023年冬季搶攻隧洞的場景:“零下3攝氏度的江風中,液壓機械因低溫頻頻罷工,我們裹著棉被給設備保溫,硬是靠人力完成3個關鍵節點?!?/p>
如今,他們的努力有了成果。首先實現通水的向家壩一期一步工程,新建干支渠及供水管線147.8公里,為宜賓、自貢、內3市7縣(區)年均供水3.74億立方米,可實現讓140萬人喝上金沙江水。在自貢市沿灘區,種糧大戶劉明興奮地說:“有了這水,我承包的500畝地再也不用靠天吃飯了?!?/p>
向家壩灌溉工程的意義不止于農業范疇。從前,在宜賓市翠屏區李莊古鎮經營民宿生意的老板陳曉霞經常被游客抱怨洗澡水壓不足。今后供水將逐步穩定,這個問題終于有望解決。
隨著川南經濟區鋰電、白酒等特色產業擴張,向家壩灌區工程將為產業發展提供充足水資源保障。更重要的是,它構建起跨省水資源調配的示范樣本——未來二期工程建成后,云南水富市30萬群眾將告別“守著金沙江卻缺水”的窘境。這些,正是向家壩灌區工程立項的最強注腳。
灌區農業涅槃新生
水利助力“天府糧倉”建設
向家壩一期一步工程通水次日,宜賓市屏山縣水稻種植大戶汪進已經來到田間整理土地,為春耕育秧做好準備。他算了一筆賬:2000畝新增灌溉的耕地可使水稻畝產提高15%以上,按照畝產400公斤計算,將增加12萬公斤左右。
專業人士測算:向家壩一期一步工程達產后,當地耕地灌溉保證率將顯著提升,預計主要糧食作物年增產0.63億公斤,平均每畝增產糧食34公斤;經濟作物平均年增產1.82億公斤,平均每畝產量增產100公斤。糧安天下,水利作為農業的命脈,向家壩灌區工程引水入川南,將直接為川南農業生產帶來實打實的好處,進一步凸顯川南地區建設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的重要作用。
站在岷江岸畔,四川省水利發展集團負責人望向正在施工的向家壩灌區一期二步工程:“到2028年,向家壩灌溉工程將再增上百萬畝灌溉面積?!贝丝?,金沙江水正通過密布地下的管網,悄然改寫這片土地的未來。
不止向家壩灌區工程,根據我省西北高東南低的自然地理特征、水資源時空分布嚴重不均的特點,四川構建了“六橫六縱”骨干水網,這12條“輸水大動脈”,將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水資源保障。
截至目前,“六橫六縱”中的都江堰灌區、武都引水、升鐘灌區3個重大工程已建成,向家壩灌區、亭子口灌區、大橋灌區3個重大工程正加快建設,目前全省共建成127萬處水利工程,形成蓄引提水能力351億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4491萬畝,農村自來水普及率92%。
根據規劃,到2030年,四川全省骨干水網總體架構基本完成,到2035年形成骨干水網有力支撐、大中小微協調配套、國省市縣充分銜接的現代水網體系,建成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相適應的水安全保障。
記者手記
水,生命之源,農業的命脈,當清流漫過干涸的田地,改變的不僅是土地的顏色,更是一個區域的“命運軌跡”。向家壩灌區的故事,是四川水利為川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雪中送炭的故事,更是中國治水智慧在新時代的璀璨綻放,我們期待更多的精彩華章在巴蜀大地展現。